侗族大歌,这一源自贵州的民间合唱艺术,以其独特的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合唱形式,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是侗族人民情感与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侗族大歌的历史渊源
侗族大歌的历史悠久,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史书记载,宋代侗族大歌已经较为成熟。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有关于侗族青年男女成群结队相约对歌的生动记述。到了明代,侗族大歌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演唱形式。
侗族大歌的艺术特色
侗族大歌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无伴奏、无指挥
侗族大歌无需乐器伴奏,也没有指挥,完全依靠歌者自身的音色和音准进行合唱。这种独特的演唱方式使得侗族大歌具有极高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多声部合唱
侗族大歌采用多声部合唱形式,歌者之间相互呼应,形成和谐的和声。这种和声形式在世界音乐中极为罕见,被誉为“东方复调音乐”。
3. 歌词丰富
侗族大歌的歌词内容丰富,包括自然景物、历史传说、伦理道德、民间故事等。歌词以侗语为主,部分歌曲采用汉语。
4. 歌曲形式多样
侗族大歌主要包括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情歌、伦理大歌、礼俗大歌、儿歌、戏曲大歌、老人歌等形式。
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大歌的传承主要依靠家族传承和社区传承。在侗族地区,每个村寨都有侗族大歌队,逢年过节都会进行表演。此外,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大力支持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
1. 政府支持
政府高度重视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将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2. 社会参与
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举办各类比赛、研讨会等活动,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播。
3. 教育传承
将侗族大歌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培养一批批侗族大歌传承人。
侗族大歌的世界影响力
侗族大歌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走出国门,走向世界。1986年,在巴黎金秋艺术节上,黎平县的9位侗族女孩用一曲《蝉之歌》感动了世界。此后,侗族大歌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被誉为“东方复调音乐”的代表。
侗族大歌,这一千年传承的民族文化瑰宝,将继续在歌声中传递着侗族人民的情感与智慧,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独特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