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汕尾,这座位于广东省东部的沿海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其中,汕尾渔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承载着汕尾人民千年的海洋记忆。本文将深入探寻汕尾海城民谣的秘密,揭开这一古老渔村韵律背后的文化内涵。
汕尾渔歌的历史渊源
汕尾渔歌,又称疍歌,是瓯船渔民在海上劳作时传唱的歌曲。据史料记载,汕尾渔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苏轼贬谪广东时曾写下“舣舟疍户龙岗窟”等诗句,反映了泊居水域的疍家喜好唱歌的习性。
1927年,中国民俗之父钟敬文出版了《疍歌》一书,将汕尾渔歌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使其进入大众视野。20世纪50年代,在享有“汕尾渔歌王”美称的渔歌采风者黄琛的努力下,汕尾渔歌的发掘、搜集、整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推进。
汕尾渔歌的艺术特色
汕尾渔歌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歌词格式
汕尾渔歌的歌词格式多为七言四句体,结构工整,用韵也有自己的特点。演唱时开头与中间带有“咧、啰、哪、啊咧、啊喂、啰咧”等虚词衬音。
修辞手法
汕尾渔歌的修辞手法多以渔民熟悉的鱼、鸟、船、帆,以及海水的颜色、海浪、浪花等物象作比兴,歌词生动活泼、饶有趣味。多数歌词歌唱疍家渔民的群体意识、穿戴风格、命名习俗、婚嫁风俗等。
演唱形式
汕尾渔歌的演唱形式独特,其中“斗歌”是其特色演唱形式。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人先开腔,便有人接腔应唱,越斗越激烈。
汕尾渔歌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汕尾渔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渔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年轻人不再从事渔业,渔歌的传承面临断层;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汕尾渔村的原貌逐渐消失,渔歌的文化内涵也面临着被稀释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汕尾渔歌,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举办渔歌比赛、成立渔歌队、将渔歌纳入学校教育等。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汕尾渔歌的传承与发展。
结语
汕尾海城民谣,作为汕尾渔村韵律的秘密,承载着汕尾人民千年的海洋记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汕尾渔歌的保护与传承,让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