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在儿童的世界里,端午节不仅是节日,更是一首首民谣里的生动故事,是记忆中那份独特的节日色彩。
民谣中的端午习俗
在儿童民谣中,端午节的习俗被描绘得生动而有趣。例如,民谣《五月五,是端阳》中提到:“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端午节的节日氛围,还具体到了挂艾草、吃粽子、划龙舟等传统习俗。
挂艾草
艾草在端午节中具有驱邪避疫的寓意。民谣中的“门插艾,香满堂”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在家中悬挂艾草的习俗。这不仅是对健康的祈愿,也是对传统节日的传承。
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标志性食品,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祝愿。民谣中“吃粽子,撒白糖”的描述,让人仿佛能感受到粽子那软糯的口感和甜蜜的味道。
划龙舟
划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之一。民谣中的“龙舟下水喜洋洋”生动地描绘了人们欢庆端午节的场景,也体现了端午节热闹喜庆的氛围。
儿童视角下的节日记忆
对于儿童来说,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在民谣的陪伴下,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端午节。
端午童谣与七彩丝线
例如,在聊城市特殊教育学校举办的“端午童谣与七彩丝线:点亮视障儿童节日记忆”志愿活动中,志愿者们通过知识问答、故事分享等形式,让视障儿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故事,感受节日的氛围。
文化润童心,非遗过端午
在“童心粽夏·非遗奇遇记”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射五毒、DIY粽包、制作祈福五色绳等环节,加深了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体验到了传统节日的乐趣。
结语
端午传统,儿童民谣里的节日记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让我们在传承中弘扬,让这份美好的记忆代代相传。